在万物复苏、草长莺飞的春日里,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出生在新疆阿克陶县的一个小村庄。她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无尽的欢乐。父母给她取名“努尔斯曼古丽”,希望她这朵“圣洁的花”永远幸福绽放。
☆生活艰辛 努力追梦☆
古丽的父母都没接受过教育。家里的生活虽不富裕,但还能自给自足,一家人简单、快乐地生活着。但命运总是不如人意,在小古丽六岁那年,父亲因突发疾病去世,就剩下古丽和母亲相依为命。为了养活小古丽,母亲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。母亲白天打零工,晚上回来带着古丽到自家地里干农活,有时候她们会直接通宵睡在地里,被蚊子咬的浑身是包。懂事的古丽从不抱怨,总是默默地陪在母亲身边。七八岁的时候,小古丽已经既会做饭,又会做农活了。在古丽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,母亲再婚了,从那以后古丽就跟着年迈的姥姥一起生活。为了生计,姥姥每天让古丽去地里拔草。古丽每次都会偷偷把书带上,快快地拔完草,就在地里看书直到天黑才回家。
童年时代的艰辛,让小古丽知道无论生活多么苦,都要努力学习,用知识来改变命运,将来找到好的工作,给妈妈和姥姥一个好的生活,也不辜负九泉下的爸爸对自己的期望。就这样,古丽总要比其他同学起得早睡得晚,利用一切时间学习,当时她心里的梦想就是考到内初班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2011年,古丽如愿以偿,以县里前几名的成绩考上了内初班“石河子第十中学”。后来,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,以全班第二的成绩考上了天津市崇化中学内高班,来到了天津读书。
☆重拾梦想 收获别样亲情☆
刚到崇化中学时,看到内高班里汇聚了这么多来自不同民族,比自己更加优秀的同学们,古丽心里特别自卑,在教室里不敢说话,也不敢参加学校的活动,总是尽可能地把自己藏在角落里。即使这样,古丽也总能听到学哥学姐们提到“张秀燕妈妈”这个称呼。当时内心孤独、无助、迷茫的古丽对这个人充满了好奇。没过几天,张秀燕妈妈带着水果、牛奶和生活用品等礼物来到学校慰问新疆学子,并给新疆学子作励志报告。当时张妈妈的一句:“我们决定不了自己的出身,但是可以选择自己走的路和生活。”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古丽。古丽又重新找回了信心和力量,不再那么自卑,也不再那么恐惧贫穷和没有爸爸这个身份了。慢慢地,古丽从自己的世界里走了出来,跟同学们好好相处,积极参加学校里的活动,一点点变得开朗起来,她又重新树立了努力的目标:考上理想的大学。
高考前夕,古丽每天都在繁忙地做着各种试卷,为高考努力着。但一想到自己没有父亲,母亲和姥姥又体弱多病,家里没有能力供自己上大学时,她都会感到很无助。每当晚上一两点钟,写完作业躺下时,这个困惑总会在她的脑海里打转。那时,古丽就常常回想起张妈妈最让人感动的那句话:“孩子们,无论你们走到哪里,我都会牵挂你们。你们有困难找张妈妈,张妈妈和爱心人士都会帮助你们的。”于是,古丽鼓足勇气,给张妈妈写信求助。不久,张妈妈来学校找到古丽,一见面就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。“孩子,别难过,困难都是暂时的,只要有奋斗精神,一切都会好起来的。你今后上大学的费用由我来出,你只管好好学习,安心高考,以后你就是我的女儿了!”那一刻,古丽永远不会忘记。也就在那一刻,这个维吾尔族女孩多了一个汉族妈妈。
古丽(右四)和其他新疆学子到张妈妈家做客
张妈妈带古丽(右)拜师学艺
☆无私关爱 助梦远航☆
古丽带着张妈妈的期望,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,顺利迈入了大学校门。中秋节,张妈妈邀请古丽到家里吃饭,给古丽讲她的创业打拼的经历和创办爱心社的初心,还像妈妈一样告诉古丽为人处世的道理。张妈妈亲手给古丽剥虾,手把手教她吃螃蟹,还带她游览海河,给她买衣服鞋子……张妈妈把古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。在远离家乡四千多公里的地方,古丽感受到了母亲的关怀,家的温暖。从张妈妈身上,古丽也学到了很多。她更加深刻地懂得了感恩,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作为青年人的责任。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,也充满了前行的力量。
大学期间,古丽加入了学生会,担任了学生会宣传部部长,加入了校学委会等社团。她被评为“自强之星”“勤助先进个人”等。她还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,希望把自己获得的爱传递给更多的人。在大一的时候,古丽写了入党申请书,现在的她已经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。她希望能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,大学毕业后回到新疆,和家乡父老一起建设新疆。
古丽(左)入户为村民宣传国家扶贫政策
一路走来,古丽内心充满感恩: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,让她能够走出家乡,接受最优质的教育;有老师的谆谆教导和悉心关怀,让她从懵懂少年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知识青年;在她遇到困难时,有爱心社,有张妈妈的援手相助,让她有了继续前行,实现梦想的力量。古丽深深地感受到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里,她得到的不仅是帮助,更多的是爱。这份爱让她懂得了什么是责任,什么是感恩,什么是奉献。
父母心中那朵娇小而“圣洁的花”已然长大,经历风雨后的她愈加坚韧挺拔。她踏梦而来,在大家的共同关爱下,她必能圆梦远航!